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华龙缘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濮阳龙文化
查看: 36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寿先生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07:12: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星星 于 2016-9-1 07:18 编辑

三寿先生



文/王三寿

图片8.png



    三寿先生,王氏,居京,字守中,河南濮阳人,籍贯河南滑县,斋号无斋、篆香楼,古欢斋、物物而不物于物斋。书画上,他没有主席、会长之类的头衔,也未参加过兰亭、国展获过什么奖;他认为: 书画印艺术就是大量地读书、行路和阅人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味的人之后书写自己的灵魂。现为职业书画篆刻家、书画艺术评论家、自由艺术撰稿人;曾在郑州、北京、威海、长沙、景德镇、西安等地举办展览;在北京、广州、成都、聊城、洛阳等地进行学术讲座;撰写了《写“俗”了的隶书》、《对“中锋”用笔的误区》、《和苏士澍先生商榷书法艺术》、《书画频道对当代书画人的误导》、《王育红——当代真正的篆隶高手》、《从艺术看刘一闻先生的文人风骨》、《和查仲林先生亦师亦友的艺术情结》、《程风子———一个知“道”的人》、《篆刻和刻篆》等上百篇极具个人艺术观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抨击艺术界时弊的文章、展览序言及作品集前言;他把古琴的沉静厚重、戏曲的圆润婉转和书画艺术的书写韵律结合起来,并一直致力于用摄影来突破中国绘画的传统构图和篆刻的传统“二维性”。
    他的书法,启蒙于我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第七届国展金奖获得者、现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王育红先生,他按照我国汉字的产生本源和发展的脉络,从石鼓文、甲骨文以及各种金文等最古老的文字入手,从而奠定了较高的审美基础;篆刻,早期受教于我国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刘一闻、査仲林二位先生,踏上了方向正确及层次较高的篆刻艺术之路;在文化艺术方面,他不追逐媒体名人,而是遍访了国内潜心做学问的真正学者及国学大师。曾经拜访了国学大师任继愈、何兹荃及我国版画元老力群、杨可杨、彦涵、李平凡、王琦、梁栋、漫画大师华君武以及《回延安》作者、前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等诸位先生,达到了对文化艺术本源性的再认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积累,取得了“五年磨一剑”的艺术效果,这种高起点的交往,极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审美,奠定了以后作品传统厚重的文化艺术基础,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艺术面貌。2013年,结业于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胡抗美、曾翔、李相国诸导师;2014年,师从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程风子先生;尤其是多次随程风子先生到皖南、贵州各地、甘肃全境、太行山等地进行长时间的写生,实现了从“师古人”到“师造化”的艺术跨越,这是他不与人同、脱颖而出的关键。他说,写生不是“简单地就景写景”,而是要“拨开假象看本质”,因为我们看到的大自然景观因常年的风刮、日晒、雨淋、人工改造、地壳运动、植被生长等已经改变了对“道”的真实表现,我们只有“懂道”、“知道”,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会在画面中通过笔墨来还原写生对象符合“道”的真实原貌。三寿先生这种风餐露宿的“师自然”从艺、学艺方式更提高了他对自然界中“道”的认识和把握。从此,书法、绘画、篆刻日臻成熟并形成了国内个性突出、风格独特的书风、印风、画风:书法尤其是篆隶书体揉各种古文字参以篆刻字法、绘画构图而“煞费苦心而又于不经意间”;绘画融汉画像石、敦煌壁画、中国传统绘画借以西方抽象主义美学而“似曾相似”;篆刻揉以金文、砖文、瓦当、甲骨和繆篆、小篆而“不露声色”,并在国内首先提出了“篆刻三维性”构图的观点,给守旧的汉印、俗套的古玺以摧枯拉朽般的冲击并指出了今后印人旗帜性的出路。
    为了了解传统的实质和精髓,弄清书画印艺术的理法,特意去老子《道德经》撰写地河南函谷关“悟道”,他结合自己写生中对大自然的“去伪存真”明白了大自然的平衡是由无数个不平衡组成的,而这种不平衡正是世界不断发展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高级的画家写生前不急于动笔的原因,其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写生对象平衡的局部而不仅仅是“制造远、近、中景”,否则,绘画的画面就是不平衡的。
    为了参悟学古,了解原生态以及更古老的景物造型,三寿先生不仅专门去敦煌观看壁画,揣摩如何实现艺术融合的最大化和参悟艺术相通的本质,还查阅、搜集了大量的汉画像石资料,成就了目前民间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有机结合的绘画风格。
    为了达到书画艺术书写节奏和乐器、戏曲韵律的完美结合,她前往南京拜中国古琴协会副会长、国家古琴考级中心评委马杰先生为师学习古琴、后又专门随中国越调申派传人赵艳琳先生学习戏曲;了解了书画艺术书写性的真谛并因此摸索、总结、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创作方法。
    三寿先生的艺术观点来源于他长期不懈的创作实践,提出了很多古人、今人没有提出的艺术观点;评论文章也同样是创作中的感悟,尖锐、犀利且极具针对性,都是古人、今人不敢提出的艺术观点。他说震撼的艺术评论应该是自己真实的创作实践,而不能凭借自己的好恶泄私愤、发牢骚,更不能搞人身攻击,没有长期的创作经历和孜孜不倦地进取,评论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艺术应该听取不同的意见,最忌讳心胸狭窄的高傲自大。他在国内率先提出的独特艺术观点在国内艺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但会逐步被接受而且会极大地影响我国书画印的艺术走向:
    (一)书画篆刻艺术“学物不学人”。为当代模仿名人、迷信大家的浮躁学风浇了一盆冷水,为智者指明了学习的捷径和成功的方法。他说我们研习古代的碑帖就像一块植物的根茎,到底植物往哪个方向发芽才能茁壮生长呢?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原理,肯定是朝着向阳的方向,这些向阳的方向又具有无限性,而无限性又有优劣之分,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审美、思想和不停地努力;再如,吴昌硕和齐白石的篆刻从不同的方向着手成为了篆刻大师;如果我们跟在他们的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那么我们就只能是重复、复制古人而不能超越他们,这就如同咀嚼他们嚼过的食物残渣,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是死路一条;如果我们跳到他们的前面,从他们着手的地方从另外一些方向着手,或许我们也能成为另外一个艺术大师。
    (二)通过摄影和绘画提出了篆刻的“三维性”构图。这是古人篆刻研究的空白,无疑也是古人留给我们今人的出路,这就是我们今人研究的方向;如果恪守“字势横平竖直、字体大小一样、线条粗细均匀、长短一致就是传统”这一误区,因为,这样的印蜕如同窗户上贴的剪纸没有“远景、中景、中景”的层次,最后可能连艺术殿堂的大门也没摸着。比如汉官印,其作用就是让人读懂、辨别所随公文的内容,而不是体现其艺术性,你能说这就是篆刻艺术的传统吗?另外,很多印章即使字势有动感、字体大小有变化而不注重线条的变化,这些仍然是在篆刻“二维性”的平面中费神劳力,就制造不出印章画面“三维性”的立体结构,这都是和西方美术的透视性、尤其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可居性”相悖的。
    (三)“学篆刻必先学书法”。他说一件高级的篆刻作品其印稿、印兑都应该是高级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书法不高级,篆刻就很难有高度,书法印稿成就篆刻,写字印稿造就刻篆,为当代人学习篆刻首开春风拂面之先河。
    三寿先生对当代书画艺术现状颇有微词,他说如果对范本比猫画虎的描出来就是艺术作品的话,那么全国大街小巷、漫山遍野都是艺术家,因为这种没有思想、仅靠体力制造(而非创造)出来的作品三年级小学生练习几个月都能做到。
    与其说他是一个书画家、篆刻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书画艺术的思想家,他思想非常强大,已经强大到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或许,他说的对,这些年,他用自己的思想、眼光和行动默默从事着书法、绘画、篆刻、古琴、戏曲和摄影,别人可能是在走一段路程后就停下等待一下自己的灵魂;而他,时时在携带着自己的灵魂奔跑。做一个与众不同的思想者,或许能走出一条不与人同的路……
    正如他所说的:艺术就是玩玩儿,不必太在意!



图片7.png 图片6.png 图片5.png 图片4.png 图片3.png 图片2.png 图片1.png 图片10.png 图片9.png 图片12.png

图片11.png (86.22 KB, 下载次数: 840)

图片11.png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中华龙缘网论坛   

GMT+8, 2024-5-19 18:42 , Processed in 0.06349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