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星星 于 2015-6-8 11:18 编辑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易经相比都是小儿科
文/董星 我们错了。不论我们自语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我们都是站在伪命题上说话。 唯物主义是伪命题。 唯物主义主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说物质是第一性的,是说在人的认识之外,还有一个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真的是这样吗?主观认识之外的世界存在吗?人的认识能力能否达到?如果不能达到,其“存在”不又成了唯心吗?太阳我们看到了。太阳以外的无数个“太阳”在哪里? 唯心主义是伪命题。 唯心主义主张唯有人看到的,听到的,知道的,了解到的,认识到的,感觉到,想到的,是第一性的。除了人所能看到、听到、知道、了解、认识到、感觉到、想到的,其它一切都是第二性的。而事实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却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已经认知了很多,我们还在认知的路上,我们还将有更多的认知产生。以认知的阶段性,局限性诉说世界存在,无疑是错误的。今天的人类我们看到了。几十万年前,几百万年前的生命是什么样? 既然唯物主义是伪命题,那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从唯物主义出发的所有学说、观点都一定也是伪命题,或者是错误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子虚乌有。 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从唯心主义出发,同样只能证伪。 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就这样生生不息的争论着,争吵着。从这两个主义诞生起,争论就从未停止,观点也从未统一。几百年过去依然如故。 阴阳世界才是真命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所以成为伪命题,就在于他们仅仅站在人,人类的立场上看问题,考虑问题。其实,就是唯物主义,不也是人的认识、观念吗?然而世界不是因为人,才存在的。几十亿年前没有人,世界存在着。几十亿年后,世界仍将存在。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地球在。没有人类的无数星体同样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到岭,看到峰,看到高,看到低。看到一系列对立面。而站到山的立场,同时存在内外(阴阳)、大小。 那么世界到底是什么?是阴阳。 65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世界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世界即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是阴阳共生的。 世界观问题历来是一种思想与另外一种思想的分水岭,也是两种,多种思想争论不休的原因。其实,我们现在谈到的世界观,是基于阶级社会人们的活动而产生的“主观”认识。而“易经”出现的时候,是在6500年前。阶级,等级制度并不是非常清晰。那个时代产生的世界观没有因为地位,等级形成的主观社会角度差别,更多的是自然界的真实映射。“易经”对世界的认识无非是:阴阳两界。易学的阴阳二元学说成为客观世界的真实映射。阴阳二元的客观包容性,就是易学理论博大精深的基础。 日为阳,月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火为阳,水为阴;雄为阳,雌为阴;有(1)为阳,无(0)为阴;白为阳,黑为阴;生为阳,死为阴;好为阳,坏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矛为阳,盾为阴;时为阳,空为阴;物质为阳,思想为阴;看见的为阳,看不见的为阴;大千世界,一切对立都由“阴阳”包容在内。同时,阳中也有阴的存在,阴中也有阳的表现。这才是世界的根本面目。这就是易学的世界观。 用易学的阴阳二元看世界,世界变得简单,清晰。不论是浩瀚的宇宙,河外星系,还是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电子,阴阳二元是它们最基本的形态。掌握了易学的世界观,就掌握了认识,开启世界的钥匙。掌握了易学的世界观,就掌握了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切形的变化,都源于阴阳二元之变。 易经的世界观、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始祖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创立易经学说。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不论从其产生的年代,还是其博大精深的包容性,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望尘莫及的。 对“易”字的解释众说纷纭。《说文解字》中说:“易”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因而,日代表阳,月代表阴,以象征易的阴阳二元论。后汉郑玄将其解释为“简易,变易,不易”。宇宙万物,时刻变化,人事亦如此。所以说“变易”。然而,变化不息的大宇宙,却具备法则性,整然有序,循环不已,有规律可循。小宇宙的人,人的运命,也同样具有法则性。所以说“不易”。由于这一“不易”的法则性,就可以了解大宇宙的天地法则,可以遵循。同样,小宇宙人的动向,也能够预知,可以规范。所以说“简易”。一个易字三重天道。一个易字,日月星辰。致简致繁。 对立统一,阴阳共生是根本。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研究普遍而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思想等有关。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论证为基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从西方学术史看,哲学衍生出科学。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始于伏羲时代。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最早开始论证哲学问题的恰恰是易经。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墓出土灵现的中华第一龙及墓主人,以图形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天圆地方,左右对称,龙虎并行,南北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易经相比都是小儿科。 易经的阴阳是大概念,是基础概念,初始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小概念。不管是用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看世界,叫拿地量天。用易经看世界,是拿天看地。这就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 易学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为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易学理论和实践已经影响了华夏数千年。阴阳平衡理论,天人合一思想,至今仍然昭示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对立是客观存在,平衡是客观要求。没有对立,世界不会进步。缺少平衡,世界不再安宁。 易学思想曾经被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统治者,包括当今的统治者使用。曾经被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推崇和演绎。历朝历代都有人试图破解易经智慧。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中国第一圣人孔子敢于删《诗》《书》,首创定《礼》《乐》,独自作《春秋》,然后只是传述《易经》。面对《易经》,圣人也只是原文照传。儒家将《易经》冠为六经之首。而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儒、道、墨等诸子百家,以及唐、宋以后儒、佛、道各家的学术思想,也无不渊源、受益于易经的天人之学。因而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由《易经》着手。易经产生的历史可以上溯6500年,比起来自西方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不足300年的历史,无疑是经受了历史长河的洗礼。唯物主义还唯心主义与易经相比都是小儿科。 2015年5月21日于星星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