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华龙缘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濮阳龙文化
查看: 56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祭人祖伏羲 确定华夏渊源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7:43: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公祭人祖伏羲  确定华夏渊源
曾经和一些国内外的高端人士沟通,谈起国人的信仰,很多人一致下了这么一个结论:中国人目前是最没有信仰的民族。
如果说我们没有信仰,这一点估计会有很多人反对,因为我们有着太多的信仰:道教、佛教、儒教三家教派加上西方的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使得56个民族的人信仰更复杂,思想和价值观更加多样化。儒释道三大文化流派和价值观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发展、传承,对中华民族的思想体系的完善来讲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今天却迷失了方向,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道德和价值观体系被残踏的体无完肤,中华民族到了没有信仰和追求的时代,因为很多人什么都不信(只信自己和金钱了)。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该信仰什么?华夏文明的起源是什么?龙图腾和龙宗教能够成为万众信仰的文化基因吗?能给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兴带来希望吗?
一、 华夏文明的根在哪里?
中国史称华夏。夏商周的夏始于公元前2100--770年。按照中国语言传承,“华”一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二不可能无缘无故排在“夏”前,与夏同词组出现。华与夏应该内涵相同,指一类氏族--华族,在夏族前。百度说:华夏是古代汉族的自称(即华夏族)。原指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
而“夏”字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以北为死,南为阳,北为阴。四象: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所以,正南方是基准方向。古人以夏季位配南方。故“夏人”即南方人,指三皇皇室及夏后氏。三皇皇室就是良渚文化的蛇种(如伏羲蛇身)。华溪氏生伏羲,这个逻辑关系就诠释了华夏民族的渊源出处。
且不说华胥氏(圣母)踩了巨人的大脚印才怀了伏羲这一事实是否科学,也不论华胥氏怀孕十二年才生下伏羲是不是神话自己,但就伏羲氏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和他所做的事情,就足以说明他个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无人能够超越的地位。伏羲氏画出先天八卦,开创了东方文明哲学思想体系的先河,形成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和谐的世界观,并通过先天八卦的阴阳学说阐释了万物发展变化的两面性,这是最早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也是远古文明所到达的最高境界,毫不夸张的说:先天八卦就是中华文明和哲学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伏羲本人也就是开创中华文明的先祖。
这样的先祖不值得我们尊重吗?
这样厚重的文化不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吗?
濮阳,是华夏文明起源地。
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
濮阳人,你应该为此感到骄傲!
二、 龙文化和龙崇拜、龙宗教
龙图腾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和寓意是十分丰富的,通过对龙文化的研究,我们大概可以将龙文化分为几个层面:
1. 原始神祗:
远古氏族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现象困惑不解,对于雷电交加的雨夜天空中那种闪电带来的神秘力量解释不清,所以认为那是神灵,膜拜和敬畏。因此龙有着神秘和强大的力量,龙之善于变化的,超能的;龙的神性让我们的先民们在精神上有了寄托,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这个世界的主宰!
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来自于大河流域,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是非常适宜于人类繁衍和居住的,因此黄河被称为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龙在6500年前很久就应该形成了具体的形象,而这种具象化的龙很少有遗存。西水坡45号墓出土的这种远古龙的图腾,代表龙在这之前就已经成形,龙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在远古时期的人们心中口口相传并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做为出土最早的龙纹及龙的形象,中华第一龙所具有的代表性的意义,是其他龙形器物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原始神祗的代表意义上讲,中华第一龙及45号墓主人的身份,在原始氏族部落及中华龙文化发生发展的地位上来讲,是无法超越和取代的。
也就是说: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伏羲,因为伏羲生活在那个时代。而伏羲氏生活出生和生活在雷泽,而雷泽据考证就在濮州(阳)西。
2. 图腾崇拜:
龙是虚构的多种动物形象的拼贴物,在上古时期之所以成为一个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物,是因为人们认为宇宙万物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这个世界。远古人们用精神的信念和对动物形象的联想,构成了龙的形象,也出现了龙的图腾。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龙在早期的图腾崇拜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是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够取代的。
3. 帝王文化:
古代帝王们为了引发人们的尊崇,巩固自己的地位,让自己所做的事情言正名顺,于是就假借龙的身份或以【龙的子孙】自居,顺理成章的掌握人类主宰的权杖,行使掌控天下的权力。
封建社会里帝王们往往自喻为【龙】,于是龙文化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龙的图形越发漂亮和威猛、神圣。在古代帝王的饮食起居各个方面都能寻到龙文化的痕迹。同时龙文化在民众心目中深深地扎根,【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代表生殖文化中人们的普世价值和普遍愿望,成为龙凤文化的主旋律。
4. 成功文化:
龙成为人们公众信仰和膜拜的对象后,龙本身就是成功文化的一个符号了。
人生的成功无非是拥有权力和财富、地位;而龙则全部拥有,于是龙成为了人们追逐的梦想,是所有人的生存价值的代表。
于是,如何成为【龙】,意味着如何才能成功。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龙的精神】
什么是龙的精神?为什么说拥有龙的精神才能够成功?--------
龙文化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是需要我们充分研究和挖掘的。
三、 人祖伏羲的历史地位
人祖伏羲在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上只有传说,没有确切的实证。
但是他画出了先天八卦,用来解释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最原始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哲学体系,教会人们辨识天象和一年四季天时以利农耕捕猎,画八卦占卜以驱灾避难,伏羲曾教人们织网捕鱼,从而使人类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到初级的畜牧业生产;他确定了婚嫁制度,创造了历法,发明了乐器,教会了们制作和食用熟食,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八卦,这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而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所有这些贡献,在远古时期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任何一种都可以作为氏族部落的首领受到尊崇。因此,伏羲被尊为三皇之首,开创中华文化的先河,其历史功绩和地位在古代三皇五帝中是第一位的,也是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
四、 公祭人祖伏羲与龙崇拜
濮阳做为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古雷泽所在地,那么在远古时期文化信息传播受限制的新石器时代,龙文化的诞生优势不可能通过口口相传传播的更远更具体。
因此,西水坡45号墓的主人在当时地位之高,以及墓葬规格之大,必须和当时的个人身份相匹配。这个人和伏羲生活的时代相同且都有着同样崇高的地位,又同时生活在一个地区,这样的巧合不会多见!
无论对龙的崇拜还是对人祖伏羲的崇拜,都要落实到一个具体的行动中。2012年在西水坡西门里午爷庙举办【拜龙祭祖大典】活动,就是对三皇之首——伏羲氏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贡献的一个肯定,一种尊重,一种仰慕!
濮阳中华第一龙的出土,以及当今时代人们精神层面价值追求的失衡,导致绝大多数人已经没有了信仰,没有的精神层面的追求。物欲泛滥和拜金主义的盛行,让我们的这个社会贪污盛行,秩序混乱,道德缺失,我们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到了崩溃的边沿。
因此,通过龙文化及龙文化产业的中兴,将龙的精神传播到全世界,影响每一个华夏儿女,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 万宗归祖——祭祀文化与寻根文化
近些年兴起的寻根文化热,凸显出血脉传承和寻根文化在姓氏资源整合和经济投资方面所起的作用,所达到的效果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比如濮阳县的世界华人张氏恳亲大会,新郑的黄帝祭祖大典等,在姓氏寻根和祭祖文化中扮演了光彩的角色,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模式,而且给恳亲和血脉传承、拜祖祭祖、经济发展的资源整合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伏羲既然是人祖,那么伏羲自然代表着许多姓氏的根脉渊源,经姓氏文化学者张满飚先生对华夏姓氏的起源研究,濮阳市是很多姓氏的发源地。
龙是华夏民族部落的精神支点,龙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理念的具象化。研究龙文化和龙图腾,研究龙的精神和龙的行为,对于现实社会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象龙一样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是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只有真正具备龙的品格、龙的风骨和龙的超能之人,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功!
社会崇尚什么,人们就会追逐什么?
龙文化最具有包容性、最具内涵,龙文化是中华文明中兴的希望,也是华夏文明的根源。
龙文化的根在濮阳,华夏文明的渊源也在濮阳。
振兴龙文化,濮阳义不容辞!
濮阳承载的历史使命如此重大,做为龙的传人、龙都的市民,我们该怎么办?
共同举起振兴龙文化的大旗,让我们共同开创东方龙的新时代吧!

文:张鸿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沙发
发表于 2012-7-25 17:31:25 |只看该作者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发扬龙文化不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的责任,而是千千万万的人共同的使命,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12-7-25 19:13:08 |只看该作者
共同努力!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中华龙缘网论坛   

GMT+8, 2024-5-19 14:19 , Processed in 0.06665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